全口活動假牙的前世今生

by easonhe130@gmail.com

全口無牙的時候  在臨床上 牙醫有三大解法 :

1 . 活動式假牙      (Removable Denture)

2 . 固定式假牙      ( Implant-supported Fixed Denture)

3 . 半固定式假牙  (Implant-supported Overdenture) 

以上三類方法 都各有其優缺點 

不同的臨床情況  適用於不同的方法 

接下來 仔細介紹一下最傳統的第一個方法 ~ 活動式假牙  …

 
 

 活動式假牙

“活動式假牙” 顧名思義 就是會移動 患者可自行拆卸的假牙 

活動式假牙 根據缺牙的程度 分為兩種  

一是 ” 局部活動假牙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口內還有剩餘牙齒 假牙上有帶鉤子

可勾住剩餘牙齒 讓假牙不易掉落

 

二是 ” 全口活動假牙 ” (Complete Demture) 

口內已無任何牙齒 假牙像個吸盤 

需依靠密封牙肉 產生吸附力 才不致掉落

 
 

” 局部活動假牙 “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 全口活動假牙 ” 

(Complete Demture) 

“全口無牙的患者  在早期植牙還沒有進入台灣的時後

( 大約是1990初 開始引進植牙技術 ) 

全口活動假牙 (一般也簡稱為全口假牙) 

是患者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 全口假牙的歷史相當久遠 …

最早在公元前1500年 就發現古埃及人會利用象牙 動物骨頭或牙齒 來製作假牙

中世紀時 主要是利用動物或人的牙齒 或是用象牙來雕刻成假牙 功能上相當薄弱 很不好使用

西元1774年 英國醫師 Alexis Duchateau 製作出第一個用陶瓷製作的假牙 嘗試不再利用動物或死人的牙齒來製作假牙 雖然很脆 易裂 也不是很好用 但起碼踏出了一大步 

20世紀初 樹脂 (acrylic resin)的出現 讓全口假牙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不僅重量輕  耐用不易碎  

而且在美觀顏色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 

一直到現在 材料不斷的在進化  樹脂 (acrylic resin)依然是活動假牙的主流 

近年來 數位科技風 也吹向活動假牙

CAD/CAM 技術 (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也可以列印出自然美觀的全口假牙 

製作便捷 快速 也減少了傳統熱塑時產生些微變形的問題

接下來 介紹一下 

全口活動假牙的臨床製作過程…

全口活動假牙 的製作流程 

製作全口活動假牙前 要先確定牙床是否健康  

尤其是長期配戴舊假牙的患者  假牙已經不合了 

但還是得餐餐配戴使用 致使牙床長期紅腫發炎 

要製作新假牙前 牙床要先治療好  

等牙床不發炎 恢復健康了 才可以取模做新的全口假牙 

壓迫紅腫的牙床 

健康結實的牙床 

第一次就診 : 

在牙床健康的情況下  先做初步取模 

以製作個人客製化的印模托

 

 

製作 “個人客製化印模托”

 第二次就診 : 

口內正式精密印模  得到精準的石膏模型   送至技工所

技師在石膏模型上  製作基底板及咬合蠟堤

 第三次就診 : 

利用咬合蠟堤紀錄咬合高度 顎間關係 中線及臉頰豐隆度等資訊

再將相關紀錄 送回技工所

技師有了準確模型 以及相關記錄資訊後

就可以開始在石膏模型上排牙及雕蠟

 第四次就診 : 

口內試戴蠟型牙 並進行調整  (紅紅的是軟的蠟 不是樹脂 只是暫時的)

蠟型牙 試戴調整後 送回技工所製作正式的全口活動假牙

 第五次就診 : 

試戴正式假牙 並在口內微調咬合 

然後患者就可以回家試咬  適應一下新的全口活動假牙

 第六次就診 : 

回診檢牙咬合及牙床 看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若沒問題了 之後再定期回診檢查即可

一般來說 新的全口活動假牙經過2~3次的試戴調整  

大部分的人就會慢慢適應了

若是沒有戴過 是第一次使用全口活動假牙的人 

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及練習 才會慢慢習慣 

以上是全口假牙療程的正規全步驟 

有些趕時間  或是外縣市比較遠 或是國外回來的 

就會調整一下步驟  縮短療程 

若是不趕時間 最好是給醫師及技師充裕的時間 慢工出細活 

畢竟假牙是要戴入口內 是要使用長長久久的 

仔細一點總是比較好 ….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